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123章 边境(3/7)

作者:俏皮的毛豆
性相当之大,几乎等同于战国时期的列国,虽然在名义上汉朝中央还委派官员出任封国的相国。

这种情况下,容易导致封国之间、封国与朝廷之间的战争。

而七国之乱后,汉朝中央已经逐步削藩,一是让藩国拆分变小,这样每个藩国单个的力量就更加不足以与中央抗衡了。二是收走一部分藩国的权力,民政军事司法等等收归中央,藩王仅有财政之权。

明朝实行的分封制,和汉初的就更加不一样了。

一是藩王的地盘很小,往往只局限于一府或一卫之地,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,也就相当于西汉时期一个郡的规模。

二是,藩王的权力很小,除了三千左右的王府卫队是藩王独立指挥的军队外,其余军队都归当地的军事机构统领,对朝廷负责。

而且,藩王还没有财政权民政权司法权,王府的经济来源需要依靠当地官府划拨,比西汉七国之乱后的藩国,又少了一个财政权。

其次,朱元璋的分藩目的,有两个意思,一是用来镇守长城沿线的边关,二是用来制衡文武官僚。

朱元璋对古代政治琢磨的很透彻,他深知中央集权的弊端,必然会导致强干弱枝,南京都城远离长城,鞭长莫及,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官僚体制来对抗北元的话,要么就是力不能及,无法防御北元南下侵扰。要么就是只能放纵北方边帅揽权,尾大不掉。

所以设计出这种独一无二的分藩制度,就既能够防止边疆军力衰落,又能够防止皇族外人的边帅逐渐尾大不掉,是一个折衷的好办法。

此外,在边境分封少许权力的皇族藩王,对遏制朝中的权臣,也有一定的帮助。

最后,就是朱元璋设计的分封制度,如果不折腾,或者皇帝不愚蠢,是完全可以稳定的延续下去的。

朱元璋从来就没打算过分封了再撤藩,因为明朝的藩王不是汉初的七国,威胁不到中央,不必要撤,这在第一点里说了。而不撤,也好处多多,第二点也说了。

但是人算不如天算,自朱元璋之后大明偏偏遇上了个政治智商不足的朱允炆,硬要撤藩。而且就算撤了,朝廷占据绝对优势,燕王仅凭自己的王府卫队和私人关系下交好的少许几个将领,是占据绝对劣势的。

换句话说,随便换上一个正常水平的皇帝,也不至于收拾不了朱棣。

所以在朱元璋的制度设计里,一方面是完全没必要撤藩,另一方面是就算撤了也没有什么难度,偏偏碰上了一个菜鸟孙子,白费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(←快捷键) <<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>> (快捷键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