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五十七章 巧妙沟通 确定犯人(1/3)

作者:
到了第二天,王战依旧关注着昨天遇到的那个可疑的人,他又去了那个餐厅,还是那个位置。王战看到了,那个可疑的人。那个人依旧带着墨镜,沉默地喝着咖啡。他坐在餐厅角落,但是座位可以看到外面的情况。或许他是犯人,会考虑怎么逃跑,又或者,他只是看外面的人多不多。现在还很早,很多行人都没吃早餐,有些进来买早餐的,买完后就又赶路了,还有的坐了下来,安安静静地品尝。那个人吃东西沉默的样子,看起来又不是破坏会场的犯人。王战坐了下来,顺便吃了个早餐。他也看看餐厅外面,交通不算拥挤,靠近会场的地方人更少了。等到那个人吃得差不多了,王战才过去,想继续聊聊天。王战问道,昨天热门新闻,那个国际性的会议会场发生了爆炸,你是知道的。你喜欢看新闻,视野一定很广阔,我有一些问题搞不懂,恐怖分子为何会做出残忍的、攻击性的暴力行为?好好生活不好吗?那个人在回顾昨天的报纸,听了王战的话,抬起头,找了找自己随身带的包,找出一些书籍,说道---------恐怖分子为何做出残忍的、攻击性的暴力行为?早期的心理学理论在解释这些行为时提出一些很有影响力的观点。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,攻击是人类天生的本能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,有两种本能: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,二者会寻求一个内在的平衡。暴力被认为是把自我的“死的本能”转置到他人身上。这种理论对恐怖主义动机的基本观点是:(1)恐怖主义的动机是无意识的,而且来源于对父母的敌意;(2)恐怖主义是儿童早期被虐待的产物。在心理学领域,另外一个解释人类暴力行为的理论是挫折——攻击理论。甚至有人认为,这种理论是解释人类暴力行为的主要理论。挫折——攻击理论的基本假设是:(1)攻击行为是由挫折引起的;(2)挫折总是会产生攻击。但是,后来的实证研究显示,挫折并不导致攻击行为。例如,有时也会导致解决问题行为、依赖行为等;而且在没有挫折的情况下,攻击行为也会发生。早期心理学在解释恐怖主义时,还关注过心理动力学的自恋症理论。这种理论认为,恐怖分子的人格是病态性自恋,从而产生了意义损坏的自我。病理学自恋的本质是对自我的过高估计,以及对他人的低估,从而忽视他人的意义和价值,产生攻击性的暴力行为。总的来说,恐怖分子的动机是十分复杂的,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,甚至组织内部是不一样的,而且在时间上也是变化的。但是,有学者认为,在恐怖分子中间,至少存在以下4种类型的动机:(1)获得行动机会;(2)归属需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>> (快捷键→)